2014年5月20日

文字為主的「法律」「文本」相關簡報該如何設計?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張某北市候選人前往新加坡做的簡報,
其密密麻麻的字被不少網友視為「簡報錯誤的經典教材」。
但事實上問題並不是出在字多字少,
不同的行業與不同的簡報性質的確有不同設計上的需求,
最重要的還是要思考傳遞出最多的「有效資訊」!

讓我們再一起回顧先前的文章,
看看「文字為主的法律、文本相關簡報該如何設計」吧!

簡報的本質之一是演講者的視覺輔助,
因此在設計上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便是「視覺化」。
盡可能應用圖像化的方式表達觀念。
雖然有些簡報專家認為天底下所有東西都可以被圖像化,
然而實務上總是會遇到一些尷尬的情況不得不將很多文字放進投影片—
這種情況最容易會出現在「法律文件」的說明以及「文本賞析」之中。
因為法律文件與文本解析的重要眉角往往存在於字裡行間,
所以就算做得到視覺化,也難以符合該行業日常的需要。

2014年5月12日

如何設計科學簡報的概念示意圖?

科學簡報的概念示意圖(有時候稱為卡通圖)一直都是整份簡報的亮點。
不同於商業簡報大多數概念更偏重於優良的口語講解,
在科學簡報中,
好的示意圖可以讓觀眾在一瞬間就掌握複雜概念的核心,
因此如何把概念示意圖設計得一目了然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概念示意圖設計的方法中,
先前BILL所介紹的「資訊與雜訊的概念」便是其中的關鍵,
也就是要極大化概念示意圖的資訊,同時盡可能減少無關的雜訊。
其中前者—「是否能夠增加示意圖的資訊」
往往取決于演講者對於該議題的理解深刻度,
如果講者對於該議題理解越深刻,那麼往往便越能將觀念加以視覺化;
但是往往越多、越清楚的概念示意圖也伴隨著越多的雜訊而影響觀眾的理解。
因此接下來BILL便會跟大家分享如何降低雜訊,
讓你的科學簡報概念示意圖更加簡潔、聚焦!

2014年2月20日

這段文字該擺在哪裡?談簡報的文字排版(下)

前一篇提過,文字之所以難以排版的原因,
在於文字有時候性質接近特化的「圖片」
但文字同時又具有抽象表意的「符號」特質。
(符號是指其資訊是來自符號背後代表的意義,而非字體的樣貌)
文字會具有圖片性質主要源自兩個原因:
1. 文字屬於高裝飾性字體(如上一篇所述)
2. 文字書寫在圖片上,或是文字經過了圖形化的處理(如陰影、鏤空等等)
而這兩者我們統稱為「文字圖形化」的概念。

文字在圖形化前,會保留文字的性質,排版接近文件上的文字
文字圖在形化後,變成類似圖形圖片的性質(寫有文字的圖片),
排版方式接近圖片。
而本文就是要討論文字圖形化後的排版方式,如下圖所示:

2014年2月7日

這段文字該擺在哪裡?談簡報的文字排版(上)

簡報關於文字需要考慮的面相很廣,
除了前一篇字體大哉問:「這份簡報該使用什麼字體?」所討論的字體選擇之外,
文字的排版也是一大挑戰。
屏除掉把簡報當成文件在用、塞了一大堆文字在投影片上的人不說,
就算每張簡報都是簡約、精煉的標語,
決定該把文字擺在哪裡依舊是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文字之所以難以排版的原因,
在於文字有時候性質接近特化的「圖片」,
但文字同時又具有抽象表意的「符號」特質。
(符號是指其資訊是來自符號背後代表的意義,而非字體的樣貌)
文字會具有圖片性質主要源自兩個原因:
1. 文字屬於高裝飾性字體(如上一篇所述)
2. 文字書寫在圖片上,或是文字經過了圖形化的處理(如陰影、鏤空等等)
而這兩者我們統稱為「文字圖形化」的概念。

2014年1月30日

字體大哉問:「這份簡報該使用什麼字體?」

簡報字體的選擇一直以來都困擾著許多人,
常常聽見許多問題像是
「報告時選擇新細明體會讓聽眾覺得十分不被尊重,是真的嗎?」、
「英文字體應該使用Arial嗎?還是Time New Roman?」、
「我覺得微軟正黑體看起來非常無聊,想要換一種字體—你推薦哪一個呢?」,
或是「一張投影片最多可以有幾種字體?三種會不會太多?」等等。
類似的問題千變萬化、例子舉都舉不完。
不過其實就如前面所介紹的各項簡報視覺設計原理一般,
其實這些問題也是有邏輯可循的!
接下來BILL就會分三個部分,
先介紹字體與字型的概念區別、高裝飾性字體與低裝飾性字體的意義
再結合資訊與雜訊的概念說明字體選擇的設計判斷標準

字體與字型的概念區別

在進入正題前,為了讓大家對於之後的文章內容有正確理解,
先讓大家認識一些前置概念:「字體(typeface)」與「字型(font)」的區別:

2014年1月27日

由內容與結構設計簡報排版

上一篇文章應用心智圖與便利貼建立簡報架構已經和大家分享過
如何應用心智圖及便利貼發展、決定我們的簡報架構;
同時也介紹了「模板在後」的觀念,
也就是在設計投影片排版前,
我們可以將所有投影片依照呈現方法的性質進行分類,
如下圖所示(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呈現性質分類):
而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分類,
設計不同的排版方式,如下圖所示:
因為相同呈現類型的投影片設計相似,
所以觀眾在看過一開始數張同類型的投影片後,
就能夠反過來用設計理解該同類型投影片的內容,
而讓演講較後面投影片的理解更為快速。
我們可以稱這個概念為排版(構圖)線索(Composition Clue)

上述的邏輯理論上簡單易懂,
但是實務上會衍生出以下的問題:
1. 我們該如何設計不同類型的排版?
2. 區分不同類型排版的意義是什麼?
3. 我們該如何定義「不同的呈現性質」並決定簡報的排版種類呢?
而這些問題正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

2014年1月24日

應用心智圖與便利貼建立簡報架構

建立簡報時常常面對的一大問題是,
當你打開電腦,看著完全空白的第一頁時,
對於接下來該工作多久、該如何設計簡報,
甚至下一頁的內容該放什麼都會陷入全然的茫然。
就算對於自己即將報告的內容熟稔,
做了一兩頁之後,也很容易陷入不斷處理技術性問題的迴圈。
(如這張圖該怎麼擺、那邊要用什麼特效等等)
最後好不容易歷經無數陣痛生產出一份簡報,
開始進行口語練習之後,
又發現有些很重要的環節根本忘了做投影片說明,
反過來另外一些環節則有太多瑣碎的視覺輔助。
面對一大堆問題如五倍的祝福的故事一般一個、又一個冒出來的囧境,
最後求好心切,只好重新回去補足另外一大堆投影片、
同時忍痛砍掉一些早先的心血,
在心中就留下「設計簡報是一件很麻煩、很可怕、很吃力不討好的事」的陰影。
那麼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訂閱簡報藝術烘焙坊的最新分享

* indicate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