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

如何設計科學簡報的概念示意圖?

科學簡報的概念示意圖(有時候稱為卡通圖)一直都是整份簡報的亮點。
不同於商業簡報大多數概念更偏重於優良的口語講解,
在科學簡報中,
好的示意圖可以讓觀眾在一瞬間就掌握複雜概念的核心,
因此如何把概念示意圖設計得一目了然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概念示意圖設計的方法中,
先前BILL所介紹的「資訊與雜訊的概念」便是其中的關鍵,
也就是要極大化概念示意圖的資訊,同時盡可能減少無關的雜訊。
其中前者—「是否能夠增加示意圖的資訊」
往往取決于演講者對於該議題的理解深刻度,
如果講者對於該議題理解越深刻,那麼往往便越能將觀念加以視覺化;
但是往往越多、越清楚的概念示意圖也伴隨著越多的雜訊而影響觀眾的理解。
因此接下來BILL便會跟大家分享如何降低雜訊,
讓你的科學簡報概念示意圖更加簡潔、聚焦!

BILL的大學主修之一是生物,所以在今天的例子中就以生物基因的轉錄舉例。
下圖的投影片改編自iGEM(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的NTU (Taida)團隊的競賽簡報,
內容是關於應用綠螢光蛋白(GFP)的產生來證實欲生產產物是否有產生的設計:
(原始簡報來源網頁:http://igem.org/Results?year=2013
相信這樣的圖解在很多科學領域都不陌生,
畢竟類似的概念示意圖往往是理解整份簡報的關鍵。
各位讀者不必在意自己是否能完全看懂裡面的內容,
我們該問的是:「像這樣的投影片,我們該如何讓它變得更一目了然呢?
不同於純粹商用的簡報,科學簡報的觀念往往複雜許多,
因此我們不太會使用商用簡報常常使用的「滿版出血+類高橋流+無懈可擊的口語表達」的策略(如下圖XD)
上圖這種簡報設計美是美,
但基本上沒有包含任何資訊無法幫助理解。
而當簡報沒有任何資訊性可言的時候,
充其量他也只是個美麗的裝飾品。
那麼怎麼樣設計會更好呢?下圖是BILL認為更好的設計方式:
與原始投影片相比,相信大家不難看出修改後的設計更加簡潔、美觀、易懂,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效果呢?
一樣由最大化有效資訊姓、增加資訊與降低雜訊的角度出發,
有三個方向是馬上實踐就可以獲得顯著改善的:





1. 善用對齊

不對齊往往使得事物變得突出而讓觀眾加以注意到,
這往往有助於強調特定事物或是加深觀眾印象形成訊息。
然而當這樣的訊息其實對觀眾來說並不重要時,就會變成雜訊。
在下面的的比較圖中,
我們可以看見原始的投影片的註解名稱時上時下(下圖橘線處)
但是這樣的安排基本上是隨機的決定,並不代表特定意義,
因此就形成了視覺上的雜訊;
而在修改後的版本中,除了兩個講者想要強調的"Promoter"之外,
其餘的註解名稱與元素皆盡可能的對齊,
因而消弭了不必要的雜訊





2. 減少相對不重要的內容

在原先的投影片中,為了凸顯Promoter, Reporter以及Terminator的角色,
原設計者使用了意向非常鮮明的發光、停止與箭頭的符號加以示意。
這樣的設計概念很好,應用圖像化讓觀眾更容易了解。
但是如果這些內容並非此時說明內容的重點,
或是與會者即使沒有這些特徵也能迅速清楚地領略他們的意義,
或是屬於那種「知道很好、不知道也還好」的補充性訊息,
那麼他們就意味著他們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不必賦予如此清楚的訊息特徵,
以避免搶走了我們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的資訊。
如下圖,雖然原始版本的圖示甚有巧思,
但在修改後的版本中,BILL把它們統一為線條上的區段,
如此當觀眾在綜觀這張簡報時,
便能更加聚焦於講者想要表達的核心主題!





3. 避免多餘的裝飾

如果一個特徵很顯眼但是沒有必要存在的話,
那它便很可能是雜訊。
因此在設計概念示意圖時值得更進一步思考的是:
我們該如何用最少的特徵達到相同或更好地示意效果呢?
藉由這樣思考的過程,我們可以消弭視覺元件不必要的特徵,
如陰影或是立體光影等等,
讓示意圖的每一個部分,包括顏色、形狀、位置,都有明確的意義並輔助理解。
在下圖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
原始版本的每個視覺元件都充滿了立體化、陰影與邊框的裝飾,
然而這樣的裝飾並無助於理解(觀眾不會因為看到他是立體的而更加理解其所代表的意義)
而在修改後的版本中我們便拿掉了這些特徵
然後再次地讓觀眾更聚焦在我們要傳達的核心訊息。





上述投影片改造的過程僅是一個例子而已,
有人建議BILL應把上述的過程濃縮為簡單的兩個原則:「簡化」與「聚焦」(如下圖)。
濃縮邏輯推論過程為口訣固然可以協助記憶,
更重要的是要能了解過程中應用資訊與雜訊的概念進行推論的過程
設計概念示意圖是資訊視覺化很重要的議題,
而簡化與聚焦就則是入門的基礎。
之後BILL會繼續與大家分享相關的範例,大家敬請期待!

訂閱簡報藝術烘焙坊的最新分享

* indicate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