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圖引用自電影<愛在日落巴黎時> |
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在一場演講時,台上的講者感覺很緊張,講話速度飛快,但你卻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一副不知所云、意義不明的樣子。這時你或許會為他感到緊張,抑或是因為自己無法理解而感到內疚。不過其實你可以不要內疚,因為可以很確定的是,一般而言這種情況十次有九次都是講者的問題。繼續上篇文章所建構的故事的概念,如果你在台上進行演講或是簡報的話,一場融合故事、感性與理性的成功簡報可以分成四個要素:
- 透徹了解自己想說的內容,並且非常熱情的想要把內容分享給觀眾。
- 站在觀眾的正前方,並應用親切易懂的語言,讓整場演講看起來像是普通的對話,卻又充滿熱情。
- 遇到專有名詞時,不會受到干擾、不打亂簡報的節奏。
- 用真實發生的故事進行舉例,甚至是自身經歷。而且所引用的故事都切中題意,和核心概念環環相扣。
上述的四個要件看似嚴苛,但其實追根究底只有一個要件,也就是「
一個好的故事必須發自內心,而並非是從寫好的講稿死背下來。」說故事靠的不只是記憶力;如果一個故事對我們來說真的有意義的話,我們是根本不需要去死背故事的。反過來說,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所說的故事的話,無論你有多少假裝出來的熱忱還是信念,都不會讓你的觀眾和你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時光。
|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 |
能夠透過故事的理解資訊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今天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刻更依賴資訊的整合。如果你有能力把資訊整合,並且賦予完整的前後脈絡與觀點,那麼這樣的資訊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畢卡索曾經說過:「
電腦沒什麼用處,因為他們只會告訴你答案而已。」在這個Google可以幾乎告訴我們所有資訊的年代,一個演講人必須可以給我們這些資訊單獨存在時無法表達出的意義,因為資訊本身已經不再那麼有價值。比起單純的資訊給予,啓發會是我們生命中更重要的元素。因為我們每天收到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會希望的是一個能夠教導我們、啟發我們的人。而這樣的「
啓發」,就是故事可以發揮的地方,因為故事的組成就是將資訊加上情感、影像,並一起包裝在奇聞軼事之中。
說故事的時候,語調也很重要。其實我們往往會注意到講得很好聽的語調,因為這樣的敘述聽起來有所謂的「
人味」,並且使用一般談話所使用的「
人聲」溝通。究竟普通談話的聲音和小和尚唸經的朗讀聲音有什麼差別呢?差別在於,你在跟人說話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的很專注,因為我們有責任投入全心全意在談話中。而單純朗讀講稿,頂多只能讓人維持幾分鐘的注意力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上課時感覺無聊的原因。因此使用一個自然而平常的對話方式進行演講,更容易讓人專注。
總而言之,好的簡報來自於好的內容,而好的內容則來自於動人心弦的故事。因此設計簡報之前,不妨想想如何讓你的簡報成為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樣必定可以讓你的簡報增色不少!
P.S. 順道一提,不知細心的讀者是否有注意到上下兩篇的頁首圖片的關聯呢?關聯在於,下一篇是<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的電影劇照,內容完全承接9年前的(1995年)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也就是上一篇的頁首圖。雖然是電影,但是這兩部戲完全是以男女主角妙語如珠卻反映現實的對話進行,沒有誇張的動作、掌鏡以及攝影技巧,有的只是每對擦肩而過的情人的感慨。在上集時,生命充滿了愛與浪漫,到了下集雖然思念依舊,但是卻多了更多的感觸。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時間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