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內容策畫/影片製作:彭毅弘 Bill)
在製作投影片時,許多人往往有使用 PowerPoint 中 SmartArt 功能的習慣,覺得只要敲幾下滑鼠,就可以快速做出各種多彩繽紛的專業圖表。然而在實際使用時,卻往往會讓整張投影片變得花俏不已,不容易看見重點在哪。這時該怎麼解決呢?案例解析 | 應用SmartArt的介紹投影片
效益檢驗 | 哪些設計真的有助於達成目的?
想要改善這張投影片,我們就應該要先去蕪存菁,看看目前投影片上面有哪些元素是值得保留的。假設這張投影片的目的是要「讓觀眾了解各類型的保險,以及比較其彼此之間的異同」,那麼我們很快就可以發現,在 SmartArt 上面的小插圖其實與投影片的目的毫無相關,可以加以去除:接著更進一步思考,可以發現其實 SmartArt 本身也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加以去除雖然會讓畫面單調些,但完全不影響目的本身:
同樣的背景投影片模板也與目的不太有關,可以加以去除:
解決方案 | 用更簡單的動作達到更好的效果
其實,前面的例子反映了大部分的人使用 SmartArt 的心態,以為選一下就可以快速做出各種既多彩繽紛,又看起來很專業的圖表,可以省去自己思考如何呈現的煩惱。不過實際應用時往往不難發現,其實這些多彩繽紛的顏色往往會讓版面變得花俏,而且由於是模組化的功能,調整起來往往非常障礙。這時該怎麼辦呢?在這邊我們要推薦各位觀眾朋友3個取代使用SmartArt的簡單動作,讓你用更簡單的動作達到更好的效果:1. 行距與段距的調整、2.文字大小與粗細的調整、3.少量輔助線條添加。這些是一般人往往很容易忽略,然而一旦改善卻效果卓越的細節。接著我們來看看具體而言該如何應用吧:首先是行距與段距的調整,目前投影片內容看起來密密麻麻的,可讀性相當低,因此我們可以稍微調整,像是這個樣子:
當然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在符合目的的前提下,再加入些許的視覺元素,像是這個樣子:
一樣是簡單的視覺元素,是不是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呢?現在與原始投影片並陳比較,就可以發現雖然修改後的版本,比起原先 SmartArt 的設計視覺元素變少許多,但卻可以呈現出相同甚至更多的有效資訊量。因此我們在此可以獲得一個簡單的小結,那就是「呈現相同資訊量的前提下,動用越少的視覺元素就等於越少的雜訊,也就等於越好的設計」
現在回到剛剛的修改版本。其實在一份簡報中,並列陳述多項資訊時,往往會有特定幾項是講者比較著重的。比方說在此我們比較著重第四點的內容,那我們就可以應用色塊的方式加以凸顯出來,像是這個樣子:
是不是凸顯的效果非常清楚呢?而這就是用前述方法取代 SmartArt 的另外一個優點了:原始投影片由於應用 SmartArt 的設計,所以視覺元素非常多,不容易凸顯重點;而應用前述的方式進行修改,就可以有效減少視覺元素,讓重點精準凸顯出來。所以可以說,投影片的視覺元素在精不在多,少而精準的視覺元素使用,就可以極大化有效資訊。
問題回顧 | 為什麼別讓 SmartArt 壞了你的簡報?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問:「誒所以 SmartArt 是不好的,不建議使用嗎?」雖然以結果來說大致如此,不過我們更希望你可以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以投影片的製作時間及有項資訊的多寡來衡量,使用前述針對3大關鍵調整的好處在於,隨著你時間投入的增加,簡報一定會越變越好,不容易遇到必須砍掉重練的情況。 而應用 SmartArt 的方式進行設計卻不是如此,不一定投入越多就可以獲得越好的產出。一開始時由於快速填入色塊與大量視覺元素,可以讓資訊量迅速增加,讓投影片馬上看起來有模有樣; 然而隨著內容的填入,視覺元素之間開始互相干擾、成為彼此的雜訊,整體有效資訊量開始劇烈波動。最後受制於 SmartArt 預設模組化格式的影響,來回調整時間會大量增加,最終花掉的時間甚至比直接手動調整還要多。換句話說,應用 SmartArt 的初期效果明顯,看似完成度高,但是到了後期,視覺元素之間卻會互相干擾,加上調整不易,導致效益下降。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推薦使用 SmartArt 的原因。不過反過來說,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好或壞的,如果你想得出辦法避免以上三個問題的話,那麼對你來說,SmartArt 將不失為一項好用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