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眼神、動作與聲調:文字之「外」的演講語言


上一篇我手寫我口:用「動態朗讀修改」讓講稿變口語!
我們學會透過朗讀建立你和講稿的橋梁,
並且透過交互的朗讀與修改,
把書寫體的講稿變成適合演講與簡報的口語體。
然而對於演講來說,光是「口語化」是不夠的!
它還需要更多元素賦予其表現力,
讓內容從沈靜的稿子變成有力的言語。

那怎麼樣才能擁有這樣的表現力呢?
這時我們便需要借助文字之「外」的演講語言
也就是眼神交流肢體語言語調變化
這三者就像是舞台上無聲的語言,
可以協助你所想分享的內容更加的精彩。
另外最後我們也會稍微討論到第四個元素,也就是視覺輔助
雖然視覺輔助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
卻是一項強大而實用的工具。
接下來就替各位一一介紹吧!






眼神交流 Eye Contact

記得以前曾經聽人說過,
在演說時不要害怕,
只要把台下的人都當成西瓜就可以了。
這種說法不能算錯,
但是忽略一項演講的要素,也就是和觀眾的「互動」。
由於演講基本上就是一言堂(不然就變成研討會了),
基本上真正說話的人只有一個人,也就是講者。
因此在和觀眾的互動上大部份也都是非語言的。
非語言的互動中最能與觀眾建立默契的
莫過於「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的層次很多,
最基本它可以讓觀眾感受到講者的「誠意」與「自信」
—如果一個人對人說話都在看其他的地方的話,
想必他並沒有什麼自信或不夠尊重你。
再者眼神交流可以讓你接收到來自觀眾的訊息。
雖然觀眾不能說話,
但他們渴望把他們的想法傳遞給你。
因此當你說的不知所云時,
他們便會露出疑惑的眼神;
認同時會點頭、驚喜時甚至會歡呼或尖叫。
其實觀眾的看法在大多數的狀況下都寫在臉上,
但這樣的訊息必須讓你用眼睛去接收、了解。
在友善的演說環境中(比方說Toastmasters系列的社團),
眼神交流是講者汲取自信很重要的來源
當你往台下看時你會看到大家都用友善、支持的眼神看著你,
而這會讓講者更有自信的繼續講下去—這就是眼神交流的力量。
最後,眼神交流可以協助場控
由於講者在眼神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接收來自觀眾的消息,
因此可以瞭解觀眾的狀況。
這在營造氣氛、鋪梗、推升氣勢或是情境轉換時尤其重要。






肢體語言 Body Language

一般人看見「肢體語言」這四個字時,
直接聯想到的便是演說時的手勢。
但其實所謂的肢體語言遠遠不止手勢。
它包括你整個身體的移動、動向等等,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你的表情。

我們先談走動與移動。
你有觀察過為什麼講相聲的人
都會拿著一個道具,諸如扇子或響板嗎?
一方面是為了舞台效果,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
這些東西可以讓他們持續的「宣洩」演講的緊張與不安。
這同時也就是為什麼在演講時如果完全立正站著不動,
看起來會很僵的原因。
而你也一定看過一種人,
在演講的時候會不停的撥頭髮、
把胸前的拉鍊拉上拉下、
左右前後搖晃、
緊抓麥克風或是講台等等的情況。
這些狀況都是常見緊張沒有被適當宣洩的症狀。
這時你可以考慮的解決方法是,
用走位來代替這些小動作。
透過走動,我們的身體會給我們(也給觀眾)一種事情正在“on going”的感覺,
如此常此以往練習之後,
你會發現你會越來越不害怕講台,
因為在走動的過程中你會累積一種「流暢感」的正面回饋
而在內心中建立一種順暢感,
之後漸漸的演變成一種大師般的自信與穩健的台風。

手勢的部分,
主要是用於和觀眾互動(比方說“你覺得如何啊”的時候)、
表現數量(“這是我們前所未有的突破”)
或者是視覺模擬(比方說當你說"那顆石頭四四方方的"時,手勢會引導觀眾視覺想像)
表達信念(雙手按或撫摸在胸前)等等。
基本上每一個人手勢的視覺風格不同,
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用法。
不過一般而言,絕對不鼓勵沒有目的地用手指指人,
即便是點名也一樣。
原因有很多種說法,
但總之觀眾會覺得這是一種俱有侵略性的手勢,
從而升高對你的演講內容的防心,
使精心準備的演講效果大打折扣。






語調變化 Vocal Variety

演講就像是在和人說話,
其間的語調變化便如同說話時的語氣。
很重要的一點是,
語調變化並不只是一般認知的抑揚頓挫,
它其實可以被更細部的拆解成聲音語調的高低、語速,以及重音。
而這三個元素構成了聲音的情緒以及氣氛的營造。

如果你現在隨意開起在YouTube上面的任何一篇(國語文)演說比賽的比賽實況,
或許你會因為裡面過度誇張而噁心的表現
而對於語調變化產生不良好的印象。
然而這絕對是個誤解!
語調變化的目的,
是讓「單向」溝通的演講或簡報,
產生「雙向」溝通的聊天或是聚會的人性化色彩,
因此可以說基本上他只是我們日常生活談話的語調的加強版而已。
BILL在此特別強調的原因
是因為常常一些半吊子的演講者在指導別人時,
總是說你該如何你該如何,
遇到什麼東西要用什麼音調,
最後搞得整篇演講怪模怪樣的。
實際上每一個人說話的理路並不相同,語氣並不一樣,
但只要能夠透過語調變化的方式把你的語言中的感情帶出來,
便是好的語調變化

當然身為初學者,
如果你還是不太適應把一篇白紙黑字的演講稿
轉換成真實演說的語調的話,
這邊有幾個小Tips可以參考。
不過必須再次提醒的一點是,這些都不是鐵則;
這只是BILL從過去的經驗中
歸納出來一般觀眾可以接受的表達方式:

A.「表演」或是「模仿」的時候: 高而多變化
人們在扮演自己時會傾向於保守與謹慎,
但是在扮演別人時則比較放得開;
而身為觀眾的人也會依此為潛意識的前提瞭解講者是在扮演它自己還是別人。
因此當講者在進行表演和模仿時,
通常會用高而多變化的語調作為區別,
讓觀眾知道此時講者已經進入了另外一種模式,
而非以講者的視角出發。
通常這時都可以創造出很多很有趣的片段。
(想想看金凱瑞的電影吧!)

B.「鋪陳」或是「敘述」的時候:高而快
鋪陳是為了之後的高潮而存在的。
潛意識裡觀眾會把較高較快的語調(或是沒有變化的語調)視為鋪陳
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講很快時你聽課反而有些想要睡覺的原因。
(上課就是不斷的舖陳XDDD)

C.「感覺」或是「結論」 的時候:慢而低
在闡述個人看法時,
往往是背後意義大於文字表面所能表達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放慢速度,
讓聽者可以細細咀嚼我們所要表達的內容。

 D.「主題」或是「關鍵字」的時候:慢而大聲
這部分不難理解,就是要讓觀眾聽清楚。
但是在實際上的應用時,要記得不可以濫用
到處都是重點就沒有重點!
反過來說,有些地方是文眼,
也就是聽者理解的基礎,
這些地方就是你「一定」要觀眾聽見的關鍵字,
這時你就大聲地把它唸出來吧!

最後給各位一個小提醒,
一場演講中觀眾會相對較忽略鋪陳的段落而集中精力體會與理解最精彩的橋段。
因此不論再怎麼精彩,
如果你的語調一直維持在鋪陳的語調的話,
觀眾會下意識的認為必定有一個更精彩的橋段在後頭,
因此最後聽完反而沒有瞭解你所說的意思。
這種現象常發生在當你稿子沒有背熟時,
在台上為了想出下一句話,邊想邊講,而產生這種狀況。






One More Thing: 視覺輔助 Visual Aids

這邊BILL再介紹一個文字之外的演講語言
那就是我們整個烘焙坊已經琢磨不少的「視覺輔助
視覺輔助對於簡報的重要性無法被過分地強調,對簡報亦然。
但這邊BILL想要特別強調的是視覺輔助的多樣性。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視覺輔助就是等於PowerPoint,
但這樣的觀念大錯特錯。光是就「簡報軟體」而言,
就有Apple的Keynote以及線上版的Prezi。
你有沒有看過有一些同學/同事做出來的的簡報特別搶眼,
自己卻想破頭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出來的?
有些時候,這只是因為他的工具比較好而已。

另外投影片(不論是何種投影片軟體)並非是唯一的簡報/演講用視覺輔助,
視覺輔助也可以是視覺道具,
或是傳統的黑板與白板。
隨著黑板的使用率逐年下降,
如果你能夠成功地掌握黑板的使用與節奏的話,
那會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黑板與白板適合用於討論,
事實上著名的簡報藝術大師Steve Jobs雖然在產品發表會時都會使用富饒禪意的簡報,
但是在內部開會時,他卻偏好使用白板,甚至禁止員工使用簡報。
重要的不是用的視覺簡報工具多好多炫,
而是能否在適當的情況下用適當的工具。

還有一個常見的迷思是,
簡報要看起來很炫很漂亮,
最好有個漂漂亮亮的背景及樣板,
讓自己看起來很專業。
但是實際上,這個想法有兩個很大的問題:
其一,簡報的目的是協助表達,是概念清晰,
但是華麗的背景與特效卻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其二,把重點放在簡報上面,
會讓簡報者被觀眾忽略,
從而使整個簡報的effectiveness下降。
重點不是一定要有個視覺輔助,
而是簡報者要能跟他的視覺輔助無縫契合,
並且能夠透過其來「引導」觀眾的視線。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是讓你的演說更具表達力的「工具」。
但記住,工具永遠只是工具,
一場精彩的演說並不只奠基於華麗的演說技巧之上的,
內容永遠是最重要的核心;
當內容精彩時,肢體語言才能發揮作用,
像香料一般讓演講回味無窮。
這些排練的技巧你可以在鏡子前面練習,
或是邊走路邊思考,
或許短期內看似改變不大,
但是最終你會發現你在表達上有明顯的進步
下次上台前,不妨自己練習看看吧!

訂閱簡報藝術烘焙坊的最新分享

* indicate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