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簡報重點字放大」的迷思破除

(本文作者/內容策畫:林柏儒 Richard    影片製作:彭毅弘 Bill)
上次我們討論了文字究竟要多大才看得見,而這回則要討論一個近乎相反的陷阱:把重點字放大。什麼?重點不就是要讓人看見,所以要放大嗎?重點是該讓人看見,但錯誤的放大卻帶來出乎意料的反效果......

【案例解析:長篇文字的投影片】
一般來說,如果一張投影片只有少少幾個字的話,並不會有這種問題。畢竟此時每個字幾乎都是重點了,要放多大都沒差。會出問題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長篇文字型簡報,比方說像是這一張投影片。這張投影片大致說的是研究對象與樣本資料,是論文口試簡報中的一頁投影片。那麼我們可以怎麼修改呢?


首先,我們把華麗背景與相對次要的字句省略,將投影片的雜訊降低,製作成如下的初步成果。


接著,由於目前的文字量依然不少,因此我先根據其內容分成三段,讓觀眾更容易閱讀。接著分別以藍色粗體標註該段落的關鍵字,整理成下方的投影片。


到目前為止,修改算是告一段落,然而接下來要登場的才是這個分享想要討論的重頭戲!相信你也能猜到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文字放大,而確實我們過往的分享中也不斷地強調「應用文字大小凸顯對比」創造出資訊的層次。但是事實上一般人在應用「創造大小對比」的手法時卻常常效果有限,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常見迷思 | 針對「重點」文字放大】
如果我們直接把藍色粗體字選起來放大,大概會得到如下的成果:


像這樣在字裡行間直接放大重點字,有比較好嗎?或許你也認為這張投影片差強人意。不過問題是出在哪裡呢?有些人認為這些放大的文字影響了段落之間的間距,也破壞了對齊,看起來就像恐嚇信,但問題並不只如此。假設我們把版面稍作調整,解決間距與對齊的問題,整理成如下的投影片:


相信多數人應該會覺得版面變舒服了,但是有更好理解了嗎?恐怕效果有限,第一眼看到這張投影片的觀眾很可能根本看不懂這些關鍵字代表甚麼意義。原因在於,我們之所以把文字放大是為了抓住目光、讓觀眾第一眼先看到那些字,而那些字理論上要幫助觀眾快速地掌握「這投影片大概在講什麼」。然而,當我們盯著這些放大的重點字時,由於他們凸顯的是各項細節的重點,因此沒有辦法幫助觀眾掌握內容大要。這時該怎麼進一步改善呢?

【合理策略 | 針對「摘要」文字放大】
前面提過,把文字放大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觀眾第一時間掌握文字內容的整體概要」,因此可以想見文章細節重點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反之,能滿足這個目的的是可以代表整段文字大意的「摘要」,通常可以分成狀況引導型、結論呈現型,以及兩者兼而有之的類型。在這邊我們採用前者,把投影片修改成下方這個版本。


這時,有沒有發現你可以很快地抓住這三段文字分別在說什麼呢?這就是放大「摘要」的威力,可以幫助觀眾快速地進入狀況、理解段落文字的內容。在觀眾大致理解整體內容之後,自然會注意到右邊藍色粗體的文字是段落中的關鍵字,而這時關鍵字才產生意義,也更容易被觀眾記住。

最後總整理今天的分享,把簡報中的「重點字」放大其實是個迷思,其實更該放大「摘要」以讓聽眾第一時間掌握投影片的內容概要。至於內容細節重點,套上顏色再輔以口頭強調,就能在觀眾掌握概要後進一步記住關鍵細節,達到簡報的目的。

訂閱簡報藝術烘焙坊的最新分享

* indicates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