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0日

演講的轉捩點:善用簡報時的停頓與沈默

有句古諺說:
雄辯是銀,沈默是金
很多跟簡報相關的書籍
會告訴你適當運用停頓與沈默的好處;
相信各位讀者或多或少
也看過類似說法、有過相關經歷。
然而各位可曾深究過,
為什麼一場演講或是簡報會需要停頓與沈默呢?
表面上的原因
是給與聽眾和自己喘息的空間;
然而若你細細深究的話,
會發現其實背後有兩個很深遠的原因:
「停頓」是為了於建立演講的邏輯;
「沈默」則是引導觀眾開始真正進行思考。




小停頓小轉折:一段一意

在簡報時有小停頓
可以幫助觀眾建立邏輯。
一般而言,小停頓會遵守
一個(停頓)段落 = 一個想法
每一個停頓、斷點的選擇,
就像是一篇文章中的標點符號,
反映演講者對於整個演講邏輯建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相信很多人以前一定看過下面這一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而不同的標點符號,
則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思,
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或「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而演講時的停頓
便是聲音的標點符號。
如果你的停頓點選擇得當,
觀眾便能更精確地掌握你的文意
與字句背後更深沈的情感。




大停頓大轉折:演講節奏的建立

小停頓的功用是建立觀眾的邏輯,
而大停頓,則用於建立簡報/演講的「節奏」。
那麼,究竟什麼是演講的「節奏」呢?
Bill認為
所謂的節奏就是「觀眾和演講者情緒的共振」
當演講的內容情緒高昂時,
觀眾的情緒也跟著緊張而專注;
當演講需要觀眾極高的注意力時,
觀眾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也會跟著增加。

如何才能夠掌握演講的節奏呢?
說真的,這是一個大哉問,
畢竟其中牽涉到的層面非常的廣。
但是適度插入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大停頓
絕對是掌握節奏的必要條件。
原因在於
觀眾在聽演講或是簡報時,
「接收資訊」與「消化資訊」是有時間差的。
(資訊包括理性與情感等各個層面)
雖然清晰的口條與良好的演講技巧
可以縮短資訊消化的時間;
但是無論再短,觀眾仍然需要一點必要的時間消化資訊。
而在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大停頓,
便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如果你還是沒有「感受」到大停頓的重要性的話,
不妨看看上面這位Apple的共同創辦人Steve Wozniak
在TED的演講 "Technology and Social Revolution"—
雖然演講內容精彩無比,
而且在段落之間都有加入適當的小停頓,
但是由於段落彼此間缺乏大停頓,
所以整個演講便如連珠炮彈一般,
雖然充實
但是令人聽得有些辛苦。





沈默:引導觀眾真正開始進行思考

小停頓與大停頓
都是平常我們會用的演講技巧。
一般人只要透過適當的練習,
都可以把停頓掌握得很好。
然而「沈默」卻是又是另外一回事。
看似最簡單,
卻是最需要最真實、最深沉的自信。

相信有些人一定有類似的經驗:
上台報告/演講之前,
不斷的告訴自己說話速度要控制、不要講太快;
但是到了台上之後,
卻往往像機關槍一般說個不停,
一旦稍有停頓,
便感到渾身不自在,
想要趕快繼續講下去把東西講完。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Bill認為原因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的親身經驗。
小時候我們在上課時,
如果老師突然間沈默、不說話時,
我們便會抬起頭來看向老師,
仔細觀察當下老師的表情與一舉一動。
心裡想著「發生什麼事了?」
類似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我們和父母、朋友、長輩的互動上。
而上述這種現象的「鏡射效果」,
正是我們在台上畏懼沈默的原因!
當我們在台上不斷的講話時,
我們演講的「內容」與我們「本人」分享著觀眾的注意力;
但一旦我們靜默下來,
觀眾的注意力便會完全集中、放大到我們「本人」的身上,
這種被觀眾過度的聚焦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渾身不自在
因此我們下意識會選擇避免沈默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上述的特點雖然會造成講者緊張,
然而緊張的來源,
卻正是來自於所有偉大的演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觀眾的注意力」!
許多偉大的演講家會善用演講時的沈默,
引導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進行思考。
就如下面的影片,
你可以看見Apple的共同創辦人Steve Jobs,
在演講中放入相當多的小停頓、大停頓與沈默;
讓觀眾在不斷的聚焦、升高期待感之後,
才讓當日真正的主角-iPhone出場;
中間在進行示範時偶爾還會喝一下水、
遇到觀眾的掌聲時會稍作停頓。
這便是一個善用「沉默」與「停頓」的例子。
最後,Bill用一個很多人最想要問的問題作為結尾:
為什麼那些偉大的演講家們都不會緊張呢?
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來自不斷的練習與累積。
Bill建議大家可以先從練習小停頓與大停頓開始,
等到自己不再害怕舞台、可以口條清晰的表達之後,
再漸漸練習沈默的技巧與時機。
透過不斷的修正錯誤、累積經驗
或許有一天,
你也可以像是Steve Jobs一樣
成為擅用「停頓」與「沈默」的演講大師噢!

訂閱簡報藝術烘焙坊的最新分享

* indicates required